弓友之家 首页 射艺 传统弓 查看内容

传统射箭的站姿选择(1)

2015-8-30 20:48| 发布者: 弓友之家| 查看: 776| 评论: 0|原作者: 老周|来自: 手战堂射箭录

摘要: 作者:老周 来源:手战堂射箭录 几种传统站姿 首先介绍东亚拇指射法的几种常见站立方式。 1、韩式射法站姿 韩式传统射法的站姿非常独特,其主要技术要点为: 直体站立,正面朝靶,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前足( ...
作者:老周 来源:手战堂射箭录
几种传统站姿
      首先介绍东亚拇指射法的几种常见站立方式。
1、韩式射法站姿
      韩式传统射法的站姿非常独特,其主要技术要点为:
  • 直体站立,正面朝靶,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前足(持弓手同侧)脚尖指向靶心
  • 后足(拉弓手同侧)后退半脚掌的距离,两脚分开约60度;
  • 保持身体重心在两足中间。



506873af962eac9c5f67930415eab83a.jpg
韩式射法站立示意图(此人为左手拉弓)

2、日本弓道站姿
      日本弓道射法的站姿非常优雅,其主要技术要点为:
  • 并足直体站立,侧向对靶,两足脚尖的延长线指向靶心
  • 左足向左跨出半步,右足先向左足靠拢,再以扇形向右跨出半步,保持双足间距为自己个人用箭的长度,并分开约60度;
  • 保持身体重心在两足中间。

2f6bd2d05a197d37c93d74e4153174a2.jpg

弓道站立示意图


3、中式射法站姿
      中式射法的站姿讲究非丁非八,其主要技术要点为:
  • 直体站立,双足分开与肩同宽,侧向对靶,两肩的延长线指向靶心;
  • 前足(持弓手同侧)后退半脚掌的距离,双足分开约60度,前足尖与胯部的延长线指向靶心
  • 保持身体重心在两足中间。
      这种站立姿态在唐代的《射经》中就有记载,“左肩与胯对垛之中,两脚先取四方立,后次转左脚,大指垛中心。此为丁字不成、八字不就”,一直到清代都得以延续传承。而今天流传下来的很多清代射箭老照片,是这种站姿最直接的参考资料。


ed0adab32aa16b000fcc53856d8f5878.jpg
清代射箭站立示意图(引用英金山水图片)



      有意思的是,除了保持两足间60度左右“非丁非八”的角度外,中式射法对前后足的其它位置关系要求并不严格,古籍中也少有涉及。从传世的清代射箭老照片来看,既有侧立式站位,也有开放式站位和封闭式站位,两足间的距离有基本与肩同宽的,也有宽出很多的。

站姿要素及其影响
      从射箭站姿的不同变化来看,主要是四个要素:两足间的距离角度相对位置以及身体重心位置。中、日、韩三种不同射箭站姿中,两足间角度(约60度)和身体的重心位置(两足中间)基本是统一的,变化在于两足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

      现代射箭理论中,关于两足间的相对位置有三种站位方式:侧立、开放、隐蔽。

656522e89d397a3ebedb2e76e4100942.jpg
三种站位方式


      这三种站位方式各有优缺点:
  • 侧立式站位:这是人体的基本站立姿势,比较自然,也不易对躯干产生过分的屈曲和扭转,初学者和女射手采用此种站立姿势比较适合。它的优点是:射手容易掌握而且最自然。缺点是:射手的身体容易产生晃动,有风或其它外部干扰时,稳定性较差。


  • 开放式站位:这是高水平选手最多采用的方式,其主要优点是:①双脚形成的稳定面较大,抗风能力较强;②看靶的视野较宽阔;③肩部动作较打开,肩关节容易得到放松;④对加强拉弓臂的后背肌群及腰背用力也有一定的作用。缺点是:①射手的前肩容易回缩;②身体重心容易发生变化;③参与工作的肌肉较多,新手不易掌握。


  • 隐蔽式站位:隐蔽式站立的优点是:①对加强前肩支撑力有一定帮助;②对身体姿态保持中正也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当弓举起后,人体的重心会向持弓臂一侧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躯干稍稍右转(脊柱回旋)会对保持身体平衡有所补偿,减轻脊椎两侧肌群的负担,使身体保持正中位,更利于技术的发挥。缺点是:①容易造成持弓臂肩部耸起,破坏前撑直线用力;②转体过度容易造成弓弦打臂;③不利于加强后背肌群的用力。


      有人问,为什么现实中看到的射手更多是采用侧立式和开放式,隐蔽式站位的很少?每个流派或每个射手的站姿选择,有传统和习惯的因素在里面,也有人体生理结构和使用环境的影响因素。几千年的射艺传承中,先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

在后续的《传统射箭的站姿选择(2)》中,我们将从现代人体工学的角度介绍合理站姿的技术要点。

(未完待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备案号:黑ICP备15005259号-1|弓友之家  

GMT+8, 2024-5-7 03:04 , Processed in 0.13290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