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在传统弓领域最为争议的话题之一,就是拉距的大与小,通常的认识是小拉距与现代反曲相接近,甚至有弓友认为小拉距就是模仿现代反曲的动作,与之相反的大拉距通常认识就是古代的传统射法或者说是正统说法,并为此争论不休,本系列由资深弓友老周撰写,共分三篇,分别为大架、中架与小架,在此编者将架后面注释为拉距,便于入门弓友的理解。 作者:老周 来源:手战堂射箭录 “平架”可以说是一种综合了“小架”和“大架”技术优点的射姿,但正如所有“折中”方案一样,也同时继承了两者的缺点。所以,从不利的一面说这是一种“中庸”的射姿;从积极的一面说是一种“文而且雄,利于战阵”的射姿, 一、技术特点
平架后手用力示意图 另一方面,“平架”的拉距比“小架”大,撒放时后肩和肘部继续展开的余地较小,而且大臂与小臂夹紧后,也不会像“大架”那样有一个撒放后小臂向后打开的动作,为了保持撒放瞬间拇指脱弦的方向是在箭的延长线上,以背加力(背阔肌收缩)带动后手沉肘,同时配合拧腕(也有称拧弦)平脱撒放就尤为重要。这两点,在清式射法和韩国传统射箭中都是很重要的技法,也是区别于“大架”的“展持”用力和展臂平脱撒放的地方。 此外,“平架”射姿的后手靠位一般比“大架”低,通常是箭靠在嘴角或嘴角与下颌之间。一方面,这有利于远距离目标的瞄准;另一方面,在射击远距离目标时,前手高、后手低,从人体生理结构来说,这是非常舒服的发力姿势。因此,“平架”是很适合远射的一种射姿。 韩国传统射箭 平架(远射145米靶) 三、缺点
从上述“平架”优缺点的分析可以看出:
清代射箭老照片平架 五、杂谈很多人觉得清代射法中“身体前倾、撅屁股”的姿势不美观,因而不喜。其实这个动作有个名词叫“让胯”,是武射时为了防止弦挂衣甲而采取的规避动作,但不是“平架”的必须动作。 清代射姿中的“让胯”动作 对于今天喜欢研习“平架”射姿的朋友,清代刘奇撰写的《科场射法指南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去搜索,这里不再累述。六、后话 古今中外的射法零零总总千百种,这里只是对拇指撒放、右出箭射法(俗称“蒙古式”)的三种当前常见射姿做了简单介绍。 就我个人而言,习射五年,最初从竞技反曲转到传统弓时玩的是“小架”,因为基本不必改变太多;随后开始学习借鉴弓道的技术,转而练习“大架”;再后来又纠结“大架”的各种限制和不足,转而练习“平架”;期间还因为使用的弓型不同,又在三种射姿之间反复摇摆不定。直到最近才想明白:没有所谓好与不好,只有合适不合适、喜欢不喜欢;不在乎学的多不多,关键在练的精不精。 正如之前在《射术的变与不变》一文中说的,每种射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想清楚用途、器材特性和个人的喜好,面对千变万化的射术,自己的选择也就清晰了。 |
|Archiver|手机版|备案号:黑ICP备15005259号-1|弓友之家
GMT+8, 2025-5-4 20:44 , Processed in 0.10140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