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友之家 首页 资料 传统弓 查看内容

千年传承:中国传统弓的演变

2015-9-4 21:09| 发布者: 弓友之家| 查看: 787| 评论: 0|原作者: 秦延景|来自: 洛阳弓兵营

摘要: 作者:秦延景 来源:洛阳弓兵营 原作发表于《轻兵器》 【摘要】:正弓,这种冷兵器在中国的出现较早,可谓历史悠久。本文以大量的中国古籍文字记载及出土实物详细展示了弓在中国的深刻文化渊源——古代诗词中关于弓 ...
无标题.jpg

作者:秦延景 来源:洛阳弓兵营 原作发表于《轻兵器》
      【摘要】:正弓,这种冷兵器在中国的出现较早,可谓历史悠久。本文以大量的中国古籍文字记载及出土实物详细展示了弓在中国的深刻文化渊源——古代诗词中关于弓的描述自古中国武艺流传有一句话:"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远古神话中后羿射日的传说,表明了中华远古先民们弓矢的起源之早。中国射艺源远流长,古代诗词中既有"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白马篇》)的从容,也有"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出自唐代张祜《观徐州李司空猎》)的荣耀,更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出自南宋时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的声势,当然也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出自唐代杜甫《兵车行》)的惶恐。中国佛教中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在宋朝之前,其石刻雕塑大部分为手持弓矢的形象。

      导读:古代诗词中关于弓的描述 自古中国武艺流传有一句话:“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远古神话中后羿射日的传说,表明了中华远古先民们弓矢的起源之早。 中国射艺源远流长,古代诗词中既有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白马篇》)的从容

e42b11712311d71e7f59e66f1f572bdd.jpg


古代诗词中关于弓的描述

  自古中国武艺流传有一句话:“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远古神话中后羿射日的传说,表明了中华远古先民们弓矢的起源之早。
  中国射艺源远流长,古代诗词中既有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白马篇》)的从容,也有“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出自唐代张祜《观徐州李司空猎》)的荣耀,更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出自南宋时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的声势,当然也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出自唐代杜甫《兵车行》)的惶恐。中国佛教中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在宋朝之前,其石刻雕塑大部分为手持弓矢的形象。


“楚人遗弓”典故 彰显中国传统仁义

  “楚人遗弓”的典故以中国古代楚王丢失弓的事例说明了中国传统仁义的大道真理。典故的梗概是:有一次楚王外出狩猎,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心爱的宝弓遗失在郊外。情急之下,楚王打算动用军队去找他的宝弓。他手下的一位官员心想,堂堂楚国之君动用军队去找宝弓,这事传出去会让其他诸侯讥笑。于是就谏言:“楚人遗弓,楚人得之,无损于楚。”楚王心想也有道理,遂辍其事。孔子闻之曰:“去其楚可矣!”。
  从此事可以看出,楚王表达的是一种私人观念。我遗失了东西,无论是谁将其拾走,对我而言都是损失。而楚官表达的是一种国家观念。楚人遗失,楚人得之,这都无损于楚国。孔子则更进一步表达了一种天下观念。人遗之,人拾之,无损于天下。无论是楚人、齐人、晋人,还是秦人拾之没有性质上的区别,只要这把弓能物尽其用就行。

d2fd9aa0f5d1f26ef65ca30d730a5afe.jpg


汉宋时期 流行长梢角弓

  中国弓的形制演变是一个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过程,此过程从汉朝开始至清朝结束,走过了一条逶迤的路。中国弓与中华民族一样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结合体,其形制兼济了整个亚洲弓的特色。

ffb3df55d9399f06b1dbe47cd0759199.jpg

汉至晋:西域留存的珍贵文物

  传统弓构造及材质主要分为单体弓、加强弓及复合弓三大类。单体弓就是用单一材料制成的弓。加强弓也称为合成弓、叠片弓,是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叠加制成的。复合弓则是采用不同的多种材料制成的弓。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使用筋、木、角制作复合弓的历史甚长,在商代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技术。
  商代青铜器上的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又称为钟鼎文)象形已经是筋、木、角复合弓的形象,这些金文明显地呈现出上下双弯曲的弓形。但商代弓及之后的秦朝弓至今未有出土实物,故其形制不可考。
  汉代的弓在文献记载中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强)弓等,但因没有相关的图片记载,无法确定这些弓的形制。幸运的是,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西域的强盛王朝,在西部各地及中亚的沙漠地带留下了大量遗迹。

e70b1cca43d4ddfc08d1043099a4ca96.jpg


  甘肃嘉峪关出土有一件冥器弓,该弓是由纯木材制成的角弓〔角弓全称为三角形弓,是指上、下弓臂和弓弝(音bà,也作弓把)呈三角形的一类弓〕,弓的上、下部带有“画活”(画活即装饰之意),并有桦皮装饰的痕迹,可以说是中国弓画活的最早依存证据。新疆楼兰、尼雅、营盘等地出土有多件实用型复合弓,这些弓均以兽筋、韧木、牛角、骨(骨作为弓梢两端设计的用于挂弦的器件,称为弓弭。汉朝长安武库发掘中出土了大量这种骨质弓弭)为原料,并使用生物胶粘结而成。
  根据这些出土文物的形制可以确定,汉朝的复合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卸下弓弦之后,弓的整体向前反曲,但反曲程度并不大;二是弓梢的长度甚长,因而被称之为“长梢”,弓梢的长度与弓臂(也称为弓渊)的长度基本相同;三是弓弝(弓的中心握持部位)的截面为正方形或“D”字形;四是弓臂的宽度较大,最宽者达到9cm,并且其前视时呈现鼓起的形状。汉弓弓臂中间鼓起的形制在东汉之后即消失。
  从目前遗留下来的东晋画像来看,东晋弓的弓臂形状更趋扁长,外形优美。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墓地遗址出土有两件汉晋时期弓,可以证明这种弓形在西域曾有流传。新疆尼雅一号墓出土的弓全长135cm,尼雅8号墓出土的弓全长132cm。这两张弓都以木为基本材料,并复合有角、动物筋丝、骨等材料制作而成,弓梢两端的弓弭为骨质品。另外,此种弓的弓弝都比较长,搭箭时箭杆可以贴在弓弝上;弓弝两侧贴有两块骨片或者角片,以防止箭杆擦坏弓弝,此贴片也被后世的蒙古族人称为“羽滑”。这两张弓的弓臂并不宽,宽约3~4cm。两件弓都缠绕几种颜色的绢带作为装饰,但这可能是下葬时对弓的装饰,在使用时并没有这种配饰。


b4b8f78d61714f0020a6f7de51bb6f42.jpg


  新疆火焰山南麓洋海古墓群出土有诸多斯基泰角弓(斯基泰人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其中一件弓全长117.4cm、宽2.6cm,上、下弓臂长度不对称,上弓臂短下弓臂长,上、下弓臂的弯曲度大小也不一样,三角形弓梢呈倒钩状,两端的弓梢上设有凹槽,弦的两端分别在凹槽内穿过。斯基泰弓是典型的小梢弓。小梢弓与长梢弓相比,前者的弓梢长度较弓臂长度小很多,故名小梢弓。小梢弓是受突厥弓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类弓,比汉唐时期的长梢弓有很多改进和发展,短小易携带,特别适于骑兵使用。


ca692413b72888b6582fa00e1145f99b.jpg


  由于斯基泰人通过丝绸之路与秦、汉朝有繁盛的贸易往来,例如秦墓中曾经出土过斯基泰风格的鹿石,所以斯基泰风格的这种小梢角弓在汉代也流行于西域和中原的射手手中,两汉时期的壁画、漆器上也出现过非常类似的画像。


北魏、隋唐:四羽大箭与胡风炽烈

  北魏时期,在中国北方草原崛起的游牧民族柔然人被认为是阿瓦尔人的祖先。公元560年,柔然人被突厥人追击逃亡到欧洲,被称为阿瓦尔人,公元9世纪马扎尔人又征服了阿瓦尔人。随着阿瓦尔人一路西进,其在欧亚大草原上留下了很多墓地,其中出土有大量的骨质弓弭。
而在北高加索一个公元8世纪的墓中出土有两件几乎完整的弓。这种弓也使用骨片制作弓弭和“羽滑”,整体反曲。第一件弓去弦后测得两弦口之间的长度为125cm,上弦后长度为135cm;第二件弓略短,去弦后测得两弦口之间的长度为112cm,上弦后长度为114cm。柔然人在北魏时期对中原进行骚扰,此种使用骨质弓弭的弓在中原很流行。在突厥人的墓地中也发现了这两种弓,在隋朝、唐初时期,突厥人也对中原进行骚扰,这两种弓在两个朝代同样有大量的应用。
  唐代军队装备的弓占据了武器的绝大比例,史书记载唐代军队“人具弓一张,矢三十”。唐太宗李世民尤爱弓矢,拥有的弓矢天下无双,据说其四羽大箭可以射穿门板。唐朝还首开武举制度,射箭为武科必考门类,由此可见“胡风炽烈”的唐朝对射艺的重视程度。
  目前中国境内出土的唐朝弓仅在新疆高昌故城(高昌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也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之一。西汉时期汉宣帝即派士卒携家属在此处屯田,且耕且守,后建成军事堡垒)遗址处出土一件,此弓未上弦时全长80.5cm,弓的弯曲度很大,弓梢呈弧形,并且出现了弦垫。弦垫是设在上、下弓臂上的小器件,外观呈环形,用于将弓弦穿过环内,起到定位及保护弓弦的作用。此弓的弓弝不再是长方形,而是近似于“卵形”,整体上与后世的中亚突厥系弓非常近似。无独有偶,1957年西安唐太极宫遗址出土一件毗沙门天王石刻画,天王手中正在上弦的弓与此弓的形制极为类似。
五代、宋、辽、金:长梢弓的延续
  五代十国及宋朝时期,弓的形制仍然保留了汉代起初时长梢弓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从陕西榆林石窟内的五代壁画、北宋时期的《搜山图》及《免胄图》中所呈现的弓得到佐证。


9d04f34d51d3c54df311f127b8b8b375.jpg


  宋代弓依据北宋时期《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宋仁宗赵祯主持编纂的,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记载,弓有“黑漆、黄桦、白桦、麻背”之别。这里明确提到,在弓的外部使用了桦树皮进行包裹,桦树皮富含丰富的油脂,对弓可以进行防潮保护。
  辽及金朝的起源均为游牧或渔猎民族,其弓矢之强自不待言。1986年6~8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朝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进行发掘,出土了一件驸马所用的容纳弓的木制弓囊,该弓囊为硬质木壳,两片打开式结构,其中加工有容纳弓的凹陷。对此弓囊进行测绘,可知其容纳的弓全长约150cm,弓梢长30cm,弓臂长36cm,属长梢弓。比较特殊的是其弓梢的上端弯曲度不大,这种弓梢形制在敦煌壁画346号窟内的五代壁画中也有呈现。而根据辽朝耶律倍(899~936年)的传世作品《骑射图》来看,也是比较平直的弓梢形制。


bee61a68f1ed435ee8ba826de22fa25b.jpg


  金朝弓在蒙古草原上也有所发现,该弓包裹有桦树皮,弓梢长且曲度不大,无弦垫。如果仔细观察该弓的形制,不难发现该弓与日后的建州女真弓有着传承的关系。观察金代壁画,发现金人同样在使用长梢角弓。
蒙、元、明时期 中亚弓形的西学东渐



蒙元时期:征战的同时整合了世界各地弓的形制

  蒙古在成吉思汗时代,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在征伐的过程中,其将世界各地的兵器制造工艺进行了整合。蒙古征服南宋之前,在草原上多使用“马克大”大弓、“卡尔梅克”大弓、顽羊角弓。草原上没有水牛角,这些弓使用的角由多个盘羊角胶结成一整片角制成,然后将整片角用胶粘贴在弓身正面,以起到增加弓身弹力的作用。其弓身使用的基本材料非竹而是木材。木材采用柘木、枫木、桦木及榆木,胶采用羊筋胶。这种弓在草原上一直流传,有近800~900年的历史。这种弓表面使用一种特殊的碱土溶液进行炭化防水处理,被称之为“润羊血”。炭化防水处理可以提高木材质量,防止木材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缺陷。蒙古制弓多是秋天进行,大约3个月左右制成,冬天带出狩猎,并不为了得到太多的猎物,而是为了检验弓能不能经得起酷寒的考验,多年之后此弓才可正常使用或赠予友人或传之子孙。


b0f09c55d893869430a3480715985143.jpg


  在蒙古中部发现一件保持较为完整的长梢弓,此弓是典型的长梢角弓的形制;另有一件中国西部发现的蒙古弓,弓长138cm,上、下弓臂长均为33cm,弓梢长34cm,弓弝长18cm,是典型的长梢弓。当蒙古征服西亚、中亚各国之后,开始制作西亚风格的弓箭,例如中亚突厥系的“螃蟹弓”,其外形像螃蟹,故而得名。
明朝时期:西亚小梢弓的引进及古籍中制弓工艺的记载
  中国弓的制造技巧及设计理念在明代得到了一次“西学东渐”的过程。明朝前期装备的弓矢类兵器除了宋时的长梢弓之外,开始流行小梢弓、开元弓、西番木弓。
  明朝茅元仪编撰的《武备志》中记载有开元弓的由来。在元朝时期,吉林省农安县设有开元万户府,驻扎有西亚雇佣军,开元弓正是从西亚雇佣军所用的弓发展而来。这种弓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中国弓形长梢弓的变形,另一类是中亚螃蟹弓的变形。开元弓弓力强劲,比较适于作战需要。明朝边防军始终使用开元弓,该弓的弓梢开口较大,骑兵可以在马背上用这种独特的弓梢挑起地上的箭。


bb21db382f1f16e3c2b6f3d50c2deb7b.jpg


  源于我国西羌族的西番木弓采用小弓梢。从力学上讲,小弓梢质量小,弓臂在回弹时需要克服弓梢的质量和惯性所需要的能量也小,所以在发射轻箭时初速更快。但是由于弓梢变短,开弓拉弦时比较费力,特别是在拉到最大距离时极为费力。在射箭古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流传:“弓越小箭越贼”。也就是说,小梢弓不仅对射手的要求高,并且容易损坏,故不太适于大规模消耗战的需要。
  1970年,在成都凤凰山发掘了一座明朝永乐八年蜀王世子朱悦燫的墓,出土一件作为冥器的铁弓。该铁弓长89.9cm,上涂褐色漆、漆上刷金色,装有铜制弦,并设有弦垫,此弓明显带有西亚的小弓梢风格。
  晚明期间,根据程子颐的《武备要略》记载,出现了太平寨弓。此弓为小梢弓,类似于“高丽弓”,箭速极快。在书中也特别提到一种大梢弓:“今各边马步射俱用此,以其长阔而稳”,一语道出了大梢弓在复杂恶略的战场环境上较为适用。
    关于弓的制造材料及制造过程,在晚明期间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7a694259f89209b53bf7a450a995da8d.jpg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桑弰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其本则贯插接榫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北边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北边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梢系处,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梢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这篇文章译为白话如下:

  造弓,要用竹片和牛角制作正中的骨干(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竹,就用柔韧的木料),两头接上桑木。没有安装紧弓弦时,竹在弓弧的内侧,角在弓弧的外侧起保护作用;安紧弓弦以后,角在弓弧的内侧,竹在弓弧的外侧。弓的本体是用一整条竹片,牛角则两段相接。弓两头的桑木末端都刻有缺口,使弓弦能够固紧。桑木本身与竹片互相穿插接榫,并削光一面贴上牛角。

  动手造弓时,先削竹片一根(秋冬季节砍伐的竹子较好,因为春夏砍的容易蛀朽),中腰略小,两头梢大一些,长约两尺左右。一面用胶粘贴上牛角,一面用胶粘铺上牛筋,加固弓身。两段牛角之间互相咬合(北方少数民族没有长的牛角,就用羊角分四段相接扎紧。广东一带的弓,不单用水牛角,有时也用半透明的黄牛角),用牛筋和胶液固定,外面再粘上桦树皮加固,这就称为“暖靶”。桦树,东北地区产在辽阳,华北地区以河北遵化为最多,西北地区以甘肃临洮为最多,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也有出产。用桦树皮作为保护层,手握起来感到柔软,所以造弓弝一定要用它。即使是刀柄和枪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可用来作为刀剑的套子。

  牛脊骨里都有一条长方形的筋,重约三十两。宰杀牛以后取出来晒干,再用水浸泡,然后将它撕成苎麻丝那样的纤维。北方少数民族没有蚕丝,弓弦都是用这种牛筋缠绕的。中原地区则用它保护弓的主干,或者用它来作为弹棉花的弓弦。胶是从鱼鳔、杂肠中熬取的,多数在安徽宇国县熬炼。东海有一种石首鱼,浙江人常用它晒成美味的鱼干,用它的鳔熬成的胶比铜铁还要牢固。北方少数民族用其他海鱼的鳔熬成的胶,同中原的一样牢固,只是种类不同而已。天然的这几种东西,缺少一种就造不成良弓,看来这并不是偶然的。

  弓坯刚刚做成之后,要放在屋梁等高处,地面不断地生火烘焙。短则放置十来天,长则两个月,等到胶液干透后,就拿下来磨光,再一次添加牛筋、涂胶和上漆,这样做出来的弓质量很好。有的卖弓人不到足够的烘焙时间就把弓卖出,这样,日后就可能出现脱胶的毛病。

  用柘蚕丝制成弓弦的弓就会更加坚韧。每条弦用二十多根丝线为骨,然后再用丝线横向缠紧。缠丝的时候分成三段,每缠七寸左右就留空一两分不缠。这样,在弦不上弓时就可以折成三节收起。过去北方少数民族都用牛筋为弓弦,每逢夏天雨季就怕它吸潮解脱而不敢贸然出兵进犯他国。现在到处都有丝弦了,有的人用黄蜡涂弦防潮,长期不使用也不会损坏。弓两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软木做成像小棋子那样的垫子,用胶粘紧在牛角末端,这称为垫弦,作用跟琴弦的码子差不多。放箭时弓弦的回弹力很大,有了垫弦就可以抵消大部分回弹力,否则回弹力会损伤弓弦。

  造弓还要按人的拉弓弦力的大小来分轻重。上等力气的人拉力为一百二十斤,超过这个数目的叫做虎力,但这样的人很少见。中等力气的人拉力为八九十斤,下等力气的人拉力为六十斤左右。这些弓箭在拉满弦时都可以射中目标。但在战场上能射穿敌人的胸膛或铠甲的,当然是力气大的射手;力气小的人如果有能射穿杨树叶或射中虱子的,那是以巧取胜。测定弓力的方法是:可以用脚踩弓弦,将秤钩钩住弓的中点往上拉,弦被拉满之时,推移秤锤称平,就可知道弓力大小。做弓料的重量选择是,上等力气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后约重七两,筋、胶、漆和缠丝约重八钱,这是大概的数字。中等力气的相应减少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下等力气的减少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

    藏弓最怕潮湿(阴雨天气先南后北,开始的节气,岭南是谷雨,江南是小满,江北是六月,河北、山东一带是七月。而以淮河和扬州地区的阴雨天气为最多)。军官家里常设置有烘厨或烘箱,每天都用炭火放在下面烘烤(不仅是阴雨天,春秋下雨或多雾的天气也都这样做)。士兵没有烘厨或烘箱,就把弓放在灶头烟道的凸起上。梢微照管不周到,弓就会朽坏解脱(近年来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弓解送北京,纷纷被退回,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弓如果离火就坏的道理,也没有人就此事上奏朝廷陈述个中原因)

   

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表杂志所有,本网站仅做转载用于爱好者的学习之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备案号:黑ICP备15005259号-1|弓友之家  

GMT+8, 2024-5-28 02:20 , Processed in 0.1504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