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廉祯 来源:马氏通备武学 射亭,顾名思义,是练习射箭的场所。 在中国古代很常见,不但是军事训练与教化的场所,也是避暑休闲,寓情于教的文化场所。 梅尧臣,北宋著名诗人,就有首描写射亭的诗作: 《高阳关射亭》 星弧射狼夜夜张, 角弓备寇不可忘, 将军屯师占关下, 不尚武力何山强。 日与兵官来会此, 弓须射硬箭射长, 更如羿中九乌毙, 独见杲杲明扶桑。 军事寓意深刻 苏东坡也写过一首描述射亭的诗作: 《刘乙新作射亭》 兰玉当年刺史家, 双鞑弛射笑穿花。 而今白首闲骢马, 只有清樽照画蛇。 寂寂小轩蛛网遍, 阴阴垂柳雁行斜。 手柔弓燥春风后, 置酒看君中戟牙。 这一首则满溢着人文情趣 今天的中国,射亭已不再存在,至少不再与当下的射箭活动有任何关联。庆幸的是,这一传统为东邻韩国所继承,在今天仍然发挥着承载传统射箭的重要作用,成为当代韩国传统射箭——“国弓”的重要制度性存在。 好吧,旅行开始了。 在首尔走访了两个射亭,一个是石虎亭,一个是黄鹤亭。 据记载,石虎亭最初修建于1630年代,后于1970年在首尔南山重建,由私人企业置办产业后回赠于首尔市政府,代为管理运营。石虎亭,顾名思义,是一个得自于飞将军李广的名字,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射手之一。《史记》写道,“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我还幸运的找到了这张石虎亭的老照片与大家分享。 黄鹤亭原址在庆熙宫会祥殿北侧,建于1898年,日据期间被拆除,后于1922年迁至于此的,产业性质相同。 黄鹤亭,得名于朝鲜王朝第二十六代君主高宗李熙,据传他喜好跳舞,身着黄袍,如仙鹤般飘摇,故作黄鹤楼。我想,这个亭子多少还是与蛇山之巅的黄鹤楼有些文化关联的吧。(昔人已乘黄鹤去···哈哈,这一段老折腾诗词,一路被人嫌弃。) 右侧的这位女士五发五中,令人佩服 射亭的射箭距离为145米。平行排开若干个射位,期间大约有一米来的间隔。请忽略左侧的胖子。 根据《朝鲜弓术》中的描述,一步等于六周尺,一周尺约等于21厘米,一步也就是125厘米上下,朝鲜射手所用柳叶箭射程约为一百二十步,也就是大约149、150米上下。取舍后得145米的标准,也有暗合百步穿杨的意思。 地上有站位的足印,与射位标号。 不过在我看来,脚印是服务于新手或者说,仍然需要规范的射手。长时间的规范练习,既是练力,更是炼心。这一点,无论是武术还是射箭,还是对弈作画,我想都是一致的道理。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吧,但是当阅历足够的时候,则未必一定遵循此例,一切任其自然,力求返璞,随心所欲不逾矩。 当日在黄鹤亭练习的两位古稀老人便是如此,一位96岁,一位83岁。83岁的老人一巡五发二中,水平之高令人唏嘘。 所以,当我发出这段视频时,有弓友评论了这位老人射姿随意云云,这是有些令我失望的。因为,我看到的是老先生的箭,而你可能只看到了老先生的脚。 以下是这位老人的视频: 习射无言! 践行有序的准则。这是一位郑姓的射手,在此九巡五箭全中满环后,设立的纪念碑。庚午年,推算应为1990年。 正心正己! 这句在中国修建的射亭中也经常使用,北宋时期,韩琦在相州,也就是今河南安阳做官,就曾修建一个名为“正己亭”的射亭。 射亭的匾额 射亭内悬挂着历代射头的照片,以及整体机构的员工与会员名牌。一本厚厚的成绩记录本,所有人都须在练习后将成绩记录在册。 三人行··· 下面这张是旧时代韩国风月女子习射的照片。 一个老人,发现他的弓和现在的区别了吗? |
|Archiver|手机版|备案号:黑ICP备15005259号-1|弓友之家
GMT+8, 2025-5-4 12:13 , Processed in 0.1078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