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个传统弓的修习者在入门的初期可能都有同样的困惑,那就是明目繁多的弓和箭的种类,因为这些弓形不但与制作工艺有关而且还和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身处现代的我们当然会对此产生困扰,那么通过曹起先生的这三篇系列文章让读者对角弓的弓形及其变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学习,这三篇文章根据角弓结构的不同主要分为基本角弓、弓干角弓和弓胎角弓,其中弓胎角弓是目前主流的角弓结构,因此各位读者请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阅读。 作者:曹起 来源:手战堂射箭录 在上一期里,我通过对《周礼·冬官·弓人为弓》的制弓理念的分析,结合西域长梢角弓(两汉时期)的实物结构,提出了“弓干角弓”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的制弓方式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早在角弓诞生之前,人类就有了相当悠久的制弓历史,石器时代的先民已经能够制作出技巧成熟,外形精美的木质长弓,其精致程度与合理的弓体力学分配,是完全超乎大多数人习惯上对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想象的。 Holmegaard type bow 因在丹麦的一个叫Holmegaard的地方的泥沼地出土而得名,距今大约有8000年的历史。弓体由榆木制成,全长大约150厘米,弓把窄而厚,弓臂扁平而宽,最宽处在4厘米以上。到梢子两头渐窄。 Holmegaard type bow Meare heath bow发现于英国的Somerset levels,距今大约4900年。整把弓复原之后的长度约为190厘米,同样为弓把窄而厚,弓臂扁平而宽,最宽处大约有6厘米宽,往弓梢方向渐窄,渐薄。 Meare heath bow Hilary和她复制的MearaHeath弓 对这样的单体木弓进行弓体力学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弓体侧面的厚薄变化与弓体正面的宽窄变化,是根据张力的分配设计的。
根据上述三点形变规律,一把弓可以分成四个部分:①弓把部位的形变静止段;②弓臂部位的最大形变段;③接近弓梢部位的形变静止段;④中间过渡段。 在这张开弓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把单体弓中,这四个部位是如何利用厚薄宽窄的变化来达到合理分配形变段的目的。 弓体形变部位示意图 一把角弓的制作同样要遵循上述最基本的原理。所以无论是“基本角弓”、“弓干角弓”还是“弓胎角弓”,制弓方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不管用什么材料、怎么组合,都一样要将一把弓规定出“弓把静止段”、“弓臂最大形变段”、“弓梢静止段”和它们之间的“形变过渡段”。 所谓的“弓干角弓”,其特点在于:因为长角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角材短而不整,于是规定一把弓形变段、静止段和过渡段的任务,基本上就由木质弓干来完成了,因此对弓干的要求就高。但即便是在长角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也只是角弓设计中的一种。 第三类:弓胎角弓 如果说,弓干角弓的思维是:做一个决定性的弓干(主干),然后通过贴角和筋来加强它的形变部分,那么弓胎角弓的思维则是:更加强调用角和筋来共同分担弓干的构架功能。这样,一把弓的主干部分(通过两角对接)从弓把一直到弓脑(弓梢根部),都是由角与干共同规定的,由筋来加强,木质弓干的构架作用,需要依赖筋角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这样,原本的“弓干”实际上就成了“弓胎”,即筋、角层的内在支撑。 事实上,正是两角能不能对接导致了两种做法的巨大差异。两角对接后,弓腹得到极大的强化,原本弓干角弓中,弓梢、弓臂到半把为一体之材的弓干,就可以成为多段的插接组合。 清角弓弓把到弓梢的截面图 截面的黑色部分是牛角,浅色部分是弓胎,褐色部分是硬木,灰色部分是筋。从把手处的牛角厚度到弓臂处的牛角厚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在弓胎角弓中,牛角极大地参与了弓体主干的建构。 弓胎角弓组合图 弓胎角弓的弓胎部分,可以由多段组合而成,靠长而完整的牛角和弓背铺筋的作用来共同保证弓体的强度。 清角弓完成时的状态 清角弓上挪子时的状态(上弦前的准备) 清角弓上弦后的状态(以上三图来自高翔制作的角弓) 可以看出,弓胎角弓和弓干角弓相比更加柔韧,原因就在于结构上的改变,木质的弓干成了角和筋之间的夹层,不再是一把弓的主导了。笔者所了解的从明代到近代的角弓制作,基本上是按照弓胎角弓的理念。 弓胎角弓与弓干角弓从外观上看最大的区别在于把手处的线条。因为在这一部分,弓胎角弓采用了两角对接的办法,因此,这一线条是平缓而连续的。相比较而言,弓干角弓则把手的线条平直,而弓臂到把手之间的过渡段的弧度明显。在南宋或更早的古画中,弓干角弓的这种特征比较明显。 宋 搜山图局部 中原的角弓由于原材料方面,水牛角比较容易得到的优势,弓胎角弓应该会出现得比西域早。但是在两宋之前的大多数中国绘画作品中所出现的长梢角弓,都仍然带有很明显的弓干角弓的特征,一直到元代绘画《元世祖行猎图》中,才出现把手弧度类似于弓胎角弓的弓。这种制弓理念,可能来自宋人对角弓技术的改进?还是蒙古人自己的改进?还是来自于蒙古人的西征?都不得而知…… 此外,东欧也是一个出产水牛的地方,那里的弓胎角弓的技术也非常成熟,比较著名的有土耳其角弓,鞑靼弓等。 常见的弓胎角弓弓形介绍: 一、长梢弓形 1. 元代长梢弓 美国弓匠卢卡斯复原的元代长梢(按元画复制) 卢卡斯和他的元代长梢角弓 元世祖行猎图中的长梢弓(谢肃方则认为这是宋弓而非蒙古人自己的弓) 蒙元绘画中的长梢角弓 2. 明代长梢弓 明宣宗行猎图中的长梢角弓 明长梢复原者:高翔 二、长稍+梢头反翘的弓形 这类弓从蒙元弓,到明代射书记载的开元和明代皇帝画像上的所谓的“皇帝弓”,到北印度和波斯的角弓,其实都比较接近。其传播也都和元人的征服有关。人们喜欢按地名来给角弓命名,因此才有了各种称谓。 1. 蒙元弓 蒙元弓 2. 明(开元弓) 开元是我国东北蒙元时期的一个地名,据说在元代有土耳其雇佣军,这些雇佣军在马背上用这种独特的弓梢挑起箭不用下马取箭,明代弓吸收了这种外来设计。 明画局部 3. 北印度 北印度角弓,复原者:卢卡斯 4. 波斯角弓 和北印度角弓相比,弓体更大,弓梢反曲角度较小。按弓短,反曲大为射远之弓,弓长反曲小为射深之弓,实际上它们是类似的角弓,不同的侧重点而已。 波斯角弓,复原者:卢卡斯 三、小梢弓形 特点:木质弓梢段较为短小,弓梢有一定的反曲,有小弦垫。把手甚平,把手背部的卵形更明显。 1. 土耳其弓 土耳其弓好像是公认的发射轻箭效率非常高的角弓了,它反曲大,结构轻巧短小,是射远的利器。 土耳其弓 它的结构特点如下:
2. 鞑靼弓 鞑靼弓和土耳其弓几乎可以混同,结构相似。也有两个拐点。但区别还是有的,第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要梢微长些,总长要比土耳其弓长十几公分,另外的区别在把手,鞑靼弓的弓把内侧略微内凹,而土耳其弓的弓把内侧是平直的。 鞑靼弓 3. 明代小梢弓 和土弓、鞑靼相似,外形也有许多相似,只是弓稍外翘不那么明显,明代小梢系列弓在吸收外来设计的同时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点。明小梢在明代极为盛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制弓产地,其中尤其以南京的四材弓最为有名。 明 萝轩变古信笺四材弓(图片由明磊兄提供) 4. 韩弓 古代的韩弓和明小梢极为相似,但是制弓技术一点也不逊色于中华,因此明代时常有习射者会选购韩国的角弓。近代韩国弓匠又将韩弓的制弓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制出这种几乎是软梢的韩弓,反曲程度几乎是一个圆。韩弓短小,弹性佳,弓体轻巧,这一类弓的优势在于射远。 韩角弓 四、清弓 虽然清弓外形上更加像长梢弓,但是由于其弓臂的大反曲和明显外翘的弓梢,也可以说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弓形。 清弓系列包括清弓、蒙古弓和青海弓,它们的特点是都有外翘的弓梢(弓稍顶端有牛角保护)、未上弦时大反曲的弓臂、有弦垫,可以说这种设计相对于土耳其弓而言是为了长弓大拉距射重箭而设计,弓身稳定,可以长时间上弦,大拉距。而效率低的缺点则可通过使用重箭和大拉距来弥补。同样它也是卵形弓把。 画活清角弓(下弦状态) 清弓复原者黄雯杰(台湾) 结语 角弓的分类,从不同纬度出发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果。这里所提出的“基本角弓”、“弓干角弓”和“弓胎角弓”,只是从筋角干三者的关系上提出的一种简单的分类方法,读者没有必要被我的分类局限住眼光。 近年来,随着国内传统弓运动的兴起,全国各地尝试制作角弓的角弓爱好者也越来越多。中国的角弓制作技术虽然经历过严重的断代,几乎没有了直接的传承,但是事实却证明,传统技艺的复兴不在于有没有名师正传,而在于有没有勤奋的天才存在。在这里向那些坚持不懈地研究、探索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人们致敬! 作者简介: 曹起先生是个教师,也是个严谨的中华传统射艺研习者。这篇《弓形漫谈——角弓篇》用分类图解的方式对历史上出现过的主要角弓形制和特点作了简明阐述。注:文章原名为弓形漫谈-角弓篇,根据读者理解不同更改为现标题。 |
|Archiver|手机版|备案号:黑ICP备15005259号-1|弓友之家
GMT+8, 2025-5-7 21:41 , Processed in 0.1176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