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8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中国传统弓磅数折算考校(一)-秦汉至隋唐

[复制链接]

316

主题

82

精华

736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弓友币
3471
威望
0
贡献
0
认可度
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21:12: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弓友之家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作者:水皮 来源:洛阳弓兵营弓箭运动俱乐部



   “假令弓力勝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繩緩擐之,每加物一石,則張一尺。”这是东汉也就是郑玄时代测量弓力的方法,可以认为是春秋战国到隋唐,中国境内一般条件下的测量弓力方法其步骤是:弓力测量需要将弦卸下,用一根绳子穿起两梢,在绳子下每加重量一石,弓张开一尺,加两石,张两尺,加三石,张三尺(基本上接近70cm)。这种测量方法,有别于我们今日将弓箭上弦后,依靠测量尺在弓弦加挂重物的张弓测量弓力法,汉代测量弓力的方法是一种不上弦直接测量弓力的方法,可称之为不张弓测量弓力法,或简称“尺张测力法”。
    那么,张弓测量弓力法,和(不张弓)尺张测力法,在同样拉锯(比如最大拉锯)下,所需要的力量是一样的么?答案当然是不一样,因为我们将弓上弦的过程,本来就需要施加外力,使弓弯曲到可上弦的状态,这一部分施加力在(不张弓)尺张测力法中是记入下挂重物重量的。概言之,张弓测量弓力法所得弓力=(不张弓)尺张测力法所得弓力*50%。比如一张汉代的三石弓,折算为今日弓力为3*0.5*58磅=87磅,取整90磅,还计入因为普遍的材料问题.

      古代提到弓弩的威力,首先讲的就是弓弩的拉力,一般用“石”、“斤”等重量单位来表示。同时还关注射箭矢的射程,一般以“步”度量。除拉力和射程外,有时战阵上也用穿甲能力来表征弓弩的威力,“穿七札”、“贯五札”,就是讲射穿了七层和五层铠甲。

      要考究中国古代弓弩的威力和射程,最让人郁闷不已的就是中国各朝代之间度量衡的混乱。往往战争频繁、猛将辈出的时代,都是政权纷替的乱世,法政朝令夕改,象征国体的度量衡制度也混乱不堪。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从三国之后到隋朝立国之前三百年的时间,一尺的长度,据后人统计仅官方标准就有15 种,加上民间使用可考的标准共有22种之多!再加上部分史书中的记录并不严谨准确,往往掺杂主观因素

     在一般文献中,我们能看到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典型的弓力记载,较为常见的一条出自《左传》定公八年:“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门于阳州。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阳州人出,颜高夺人弱弓,籍丘子锄击之,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锄,中颊,殪。颜息射人中眉,退曰:“我无勇,吾志其目也。”师退,冉猛伪伤足而先。其兄会乃呼曰:“猛也殿!” 按取战国量制,一铢0.6g~0.7g、一斤在250g左右,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鈞计,故直线磅数换算为100磅左右(91.4~106.7磅),颜高在实战中并没有使用六钧弓,而是夺取别人的弱弓实战,以这则史料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基本信息:   

      第一,六钧弓已经是罕见的强弓(力弓),在实战中即便能拉开这把弓的,更偏向使用弓力弱一些的弓,所以六钧弓应该是当时战弓的极限值;

      

    第二,以直线换算的形式,我们知道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一石(四钧)弓按照直线换算关系,在61~72磅之间。那么为什么颜高不用自己的强弓,反而抢别人的弱弓呢?这个战国中期的庄子给出了答案。庄子曰.以十鈞射者.見天而不見雲.以七鈞射者.見鵠而不見鶬.以五鈞射者.見鶬而不見雀.

翻译庄子的话说就是用十钧弓射箭基本是满天飞,七钧弓勉强密集度能打出120cm大靶子上靶,五钧弓密集度勉强可以实现上红,要“见雀”也就是能如今日反曲弓一样箭箭命中黄心,即便是练家子也要五钧以下。

      

      从运动学特别是瞄准技法上讲,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弓-力-瞄匹配原则,如果说超过七钧能箭箭追尾或者百步穿杨,只能说是小说家语兼春秋笔法;故而颜高虽然能拉开自己的六钧弓,在战场上颜高还是非常明智的抢了一把软弓进行射准,因为在战场上用高磅数射不准,敌人可不会给你射第二箭的机会;如果颜高没有抢那把弱弓而是拿自己那把射不准的强弓,死的人就颜高自己。

       那么,颜高拿的射准‘弱弓’,弓力有多少呢?有意思的是,这个可以通过实际的历史记载考订,《晋书》: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

       如果按照战国量值计算,一石(四钧)弓按照直线换算关系,在61~72磅之间。但实际当中晋承汉制,取一斤220g,则四钧弓直接折算为58磅左右,所以一般说来,如果没有折算关系,那么进行训练后投入实战的部队,引弓实射在55~75磅区间的四钧弓,似乎就已经完全足够古代的实战需要,所以颜高抢的那把‘弱弓’,应该是此类一般平常人训练后可用的四钧弓。当然,这个数据实在太粗糙。

       我们要注意这里出现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什么概念?能引弓1石的人,挽弩能挽9石。而著名的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出现的十二石弩,如果按照魏晋的标准量度进行,那么也就能引弓六钧,这就已经很厉害了,要知道,春秋末期六钧弓那还是个别牛人用的,到了战国立刻就大路货,一般的‘特种兵’也用上,而且看样子可以用得不错而不是上战场就心里打鼓;这还不说,庄子所说(庄子是战国中期人)里面出现了十钧弓,也就是孔子以后不久的时代,弓力已经由六钧都较为罕见,直接跃升为十钧(2.5石),直接折算现今弓力,达到152.3~177.8磅,虽然是一把力弓(见天而不见云),这个数据也是异常惊人的。

       但是,这个数据也准确吗?            



   配图:汉画像砖地中海式射法


      这里面要首提我们传统弓界比较熟悉的仪德刚先生的论文《中国古代计量弓力的方法及相关经验认识》,在其著作《中国传统弓箭技术与文化》中,同样对计量弓力的问题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在史料的研究和结合实物分析的角度,该文(书)直到今天也是最直观和详实的参考文章(下简称‘仪文’)。甚至这篇文章的诞生也和‘仪文’内容有直接关系,那就是‘仪文’中有关郑玄《考工记》弓人注解’中的弓力测量法,我们找到了可以一窥中国古代传统弓折算今日磅数的一把钥匙。
      

      有关《考工记》弓人关于弓力测量的方法,东汉郑玄注所做记录是这样的“材美,工巧,為之時,謂之參均。角不勝幹,幹不勝筋,謂之參均。量其力有三均。均者三,謂之九和。有三讀為“又參”。量其力又參均者,謂若幹勝一石,加 角而勝二石,被筋而勝三石,引之中三尺。假令弓力勝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繩緩擐之,每加物一石,則張一尺。”
      

      相应的唐代贾公彦作疏,具体解释为:“釋曰:云“有三讀為又參”者,以經上文已云參均,此云三均,故宜被三為參也。上已二文參均,此文加一參均,當云又參均,故破“有”為“又”也。云“量其力, 又參均者,謂若幹勝一石,加角而勝二石,被筋而勝三石,引之中三尺”者,此言謂弓未成時,幹未有角,稱之勝一石。后又按角,勝二石,后更被筋,稱之即勝三石。引之中三尺者,此據幹、角、筋三者具,總稱物三石,得三尺。若據初空幹時,稱物一石,亦三尺。更加角,稱物二石,亦三尺。又被筋,稱物三石,亦三尺。 鄭又云“假令弓力勝三石,引之中三尺”者,此即三石力弓也。必知弓力三石者,當“弛其弦,以繩緩擐之”者,謂不張之,別以一條繩系兩簫,乃加物一石,張一 尺,二石,張二石,三石,張三尺,則與前三幹角筋力各一石也。先鄭從古書為“稱”者,欲以不稱為不參均。后鄭不從者,此勝即彼負,此不勝即彼不負,故為不 勝解之。”
   

      《考工记》虽然被认为是战国早期的作品,学界认为多有后世添加的内容,这里我从弓箭学的角度给一个有意思的解释,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战国中期的庄子,所能见到最高的弓力是十钧(2.5石),然而《考工记》所记载的弓力是十二钧(3石),3石弓这在战国中期应该是当时材料无法达到的,所以《考工记》弓人部分内容,最早应是战国晚期的内容,甚至我个人认为,是西汉的。
   

       这里要说一则跨界的资料,就是《梦溪笔谈》:‘今(北宋,锦镇注)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先秦两汉,锦镇注)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仍为先秦两汉,锦镇注),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这则资料其实是很有价值的,至少科普够用了,价值在哪里?折算关系。  
     宋代的1石折算今日猎弓磅数,应在80~90磅之间,沈括的宋代‘九石弩’折算今日在720磅~810磅,沈括认为计其力乃古(先秦两汉,锦镇注)之二十五石,按照我们刚才的折算关系,如果一汉石30磅,25汉石750磅,正好落在该区间;沈括的弓三宋石240~270磅,古之三十四钧也就是汉钧折算今日255磅,两个数据对比进行的折算也符合可信区间。

      当我们把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换算成今日磅数后,就会发现一个更接近实际的真实情况。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弓折算,在这个阶段是这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弱弓’,折合今日弓磅数30磅左右。
      战国初期颜高之弓六钧,同等拉锯最高折算今日弓磅数45磅左右;(以下所谓‘折算’均指同等拉锯折算今日同类可类比弓磅数)
      战国中期的十钧弓,折算今日磅数75磅左右。
      战后后期到汉代的三石弓(十二钧弓),折算今日磅数90磅左右。也就是说,汉代的三石弓,顶多也就是一张宋代的一石弓。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弓,注意,是弓,不是弩。弓和弩,要分开,两码事。至少魏晋时期,能引弓1石的人,挽弩能挽9石;挽弩能挽9石,才能引弓1石。9石折算的话是270磅,当然这个不需要你抓举完成的磅数,有时候这个开弩的过程是靠双手双脚完成的,实际并不困难。汉代比如居延汉简提到一般军用弩是6石,折算180磅,如果用双手双脚开,一般汉代的兵士一鼓作气算是很轻松完成,对于今天成年人也没有太大难度。但是沈括的宋代‘九石弩’折算今日在720磅~810磅,就有点难以令人接受了,相比较华岳有关弓弩的论述更切实际与可被信服。


      所以,要强调的是,既然作为科普,我认可的是沈括作为科学家的逻辑辩证关系,至少沈括相信‘今人一定比古人强,后人更比今人强’这个道理,这就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的研究态度,放在古代如果有博客的话,一定要点赞。当然他的数据真实性我还是存疑,至少我觉得宋代文武分野,各站一端,各信其可信者,又不偏听偏信,既不尽信书,又要博览群书,既发现问题,又不回避问题,探究真理,才是做学问的正道。

       唐朝开国之初,唐太宗“箭穿七札,弓贯六钧”,唐初大约680克为一斤,30斤为一钧,李世民可以用122.4公斤力的弓。《通典》中记载了唐朝军队中“臂张弩中三百步,步战用之,马弩中二百步,马战用之”应该是有效射程,29.6厘米一尺,五尺一步,臂张弩射444米,马上弩射296米。(据说,在唐代一石属于软弓,两石属于强弓)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通宝十个钱为两,取西安渔化寨新出土的开元通宝比较好的十个称一下.总重42.5克,唐一斤为十六两,42.5克乘16等于680克

      按照晋承汉制,取一斤220g,30斤为一钧,则四钧弓直接折算为58磅左右。则唐开元年间,取一斤680g,30斤为一钧,则四钧弓直接折算为179磅左右。这样算的话,李世民可以用122.4公斤弓折算成今日弓,就等于{[(122.4*2)/30]/4*179}*0.5=365磅*0.5=182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备案号:黑ICP备15005259号-1|弓友之家  

GMT+8, 2024-5-13 00:50 , Processed in 0.11786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