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射箭技艺] 【正鹄乱谈】明代射法研究系列之武备要略三射架(附谈骑射三姿)

[复制链接]

316

主题

82

精华

736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弓友币
3471
威望
0
贡献
0
认可度
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1:59: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弓友之家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弓友之家 于 2015-11-2 21:24 编辑

作者:水替士心  来源:正鹄射学
编者注:作者为水替士心联合弓会版主、传统弓史料知名研究学者 ,本文经过作者授权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武备要略在明代军制和武术研究方面的意义早已被广知,但武备要略射法篇长久以来却乏人问津,我正鹄社内久欲著文探讨,奈何自身学识浅薄,讨论许久,方才攒得本文内零星观点。在次特用以抛砖引玉,万望各位同好不吝赐教。

      明代射书众多,其中程子颐所著武备要略(射法篇)尤为出众。本文集中探讨三射架,兼带骑射三姿。但请注意,本文所讨论仅限武备要略所含内容,并不代表所有明代射法都以此为标准。比如“大架” “中平架子” “小架” “撇绝”等名词,在其他射学书籍里也有出现,但具体含义与武备要略里所载不尽相同。并且也不代表我社认为武备要略射法比其他射法优秀(例如前手“肘窝向上”笔者就认为不一定正确)。

      先上武备要略三射架原文



      其中大架和中平架,这两个都是步射姿势,应该归为一类。关于这两者的箭杆靠位区别,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语句标明中平架的靠位比大架低很多。

      大架,下身姿与现代竞技反曲很像,强调腿直立,不分大叉,没有“非丁非八”。箭杆靠位在“腮旁”,拉锯很可能也就是“腮旁”(平常拉锯)。前手很可能是虎口推弓法或鱼际推弓法,“手颈一直”。完全无“撇绝”,后手为“拖”(“拖”含义不明)。弓体面完全垂直地面,“弓稍直竖”。


       中平架,下身姿势为大劈叉,两脚间距起码“一尺五寸(明制)”,右腿弯。箭杆靠位在“腮下”,拉锯可能也就是“腮下”(平常拉锯),但个人推测也有一定可能性是“拉过耳后”。前手很可能是掌根推弓法(大鹰爪)。两手撒放后“前撇后绝”。弓体面不完全垂直地面,“弓稍微斜”。


      从文字描述来看,个人觉得中平架和大架的箭杆靠位应该一样,或非常接近,而主要区别在“前撇后绝”,以及腿部站位。

      大概说一下我对大架和中平架的几点理解

1,大架和中平架有什么不同?

     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大架就是类似用手开门,当开弓到“彀的时候,身体和两手的用力完全在自己可控范围之内,我们可以控制门开到哪个位置并且随时可以收手。而”中平架“撇绝”就是类似拔河。是用力过大后,进入“失彀”或者“过彀”后导致的一种射姿失稳的表现。

    大架的本质是为了射准。在射准的前提下,身体任何多余或不易控制的动作都是不允许的,比如弯腿,比如“撇绝”,比如“怒气开弓”,这些动作每次做的时候都非常难以与上次动作保持一致,天然就不利于射准,所以大架完全放弃了这些动作。在前手动作上,也出现了类似现代竞技反曲的虎口推弓姿势(手颈一直)。按照武备要略原文上,这种射法也就是“利于官场”,本身就是一种科场-校场的竞技射法。从清代留传下来的科场弓和科场条例来看,科场-校场弓拉重都不会太大,这样也利于使用大架射法,因为“力能压弓”。反过来说,弓力太大也无法使用虎口推弓手法。

    中平架的本质是为了战阵。在战场上,射准虽然也是最重要的追求之一,但战场毕竟环境复杂,所以要考虑解决的其他因素更多。下身动作大劈叉并且后腿弯曲,这很可能是为了适应战场复杂地形(地面高低不平,所以后腿弯曲),力求站稳(降低重心,所以大劈叉)的一种练习,毕竟战场不比校场,不可能都是平地让战士来战斗。而“撇绝”则是战场射法特有的现象-追求大威力。但这里可能导致用力太大而自身动作失稳(撇绝)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失彀”,当使用拉重超大的弓时,即使拉锯只是自己大架射的平常拉锯(到腮,不过耳),但因为弓力太大,会导致两手用力过猛,一旦撒放,背臂发力来不及调整,出现用力惯性导致的“撇绝”。第二“过彀”,当使用一般拉重的弓时,拉锯非常可能会“拉过耳后”,也就是超过平常拉锯,这时候弓力因为堆积效应大幅上升,一样会导致两手用力过猛,一旦撒放,背臂发力来不及调整,出现用力惯性导致的“撇绝”。而“弓稍微斜”这个特点在其他明代射书(例如《兵录》)里也有出现,从前后文看,描述的射法明显是中平架一系的军阵射法。


      小架,基本动作按描述来看,几乎和中平架一样(下身动作扎马步做骑马状,本意和中平架一样,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最大的不同是“摸奶”箭杆靠位。这个靠位的意义相信大家非常容易理解,即是射远。所以这个动作不能称为一个单独的射姿(不应该算和大架,中平架同一类型的射姿分类),而应该算一种战术动作(中平架的变种)。并且这个姿势并不是骑射专用,而是“步骑俱利”。

2,什么是“撇绝”?


        很多人认为,国内从08年开始出现的左手“大翻腕”就是“撇”,而类似日本弓道右手撒放后动作就是“绝”。

        起码从宋明两代大多数射书的文字描述及配图来说,这两个理解都是不完全正确的。

         以下这个图是我个人认为的武备要略版本标准“撇绝”图


      先说“撇”。明代射书里有非常多的篇幅都有描述何为“撇”,并且总的来说,对撇没有太多异议。以下以明代“兵录”卷三里,关于“撇”的描述为例

      由此可以看出,“撇”完后的姿势,应该是上面标准“撇绝”图里那样,上弓稍指向靶子,而下弓稍指向自己腋窝-左肋。并且,明代还有资料专门指出,现在的“大翻腕”不是“撇”。

      从上述资料分析来看,造成“撇”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如前面分析中平架里所说,因为弓力太大,已经必须用掌根推弓法(也称为“大鹰爪”法),整个手掌面是被弓弝回压的随弓弝竖立起来,当撒放后的瞬间,弓弝回压力消失,左手掌向前自然推出(手颈自直),所以出现了“撇”的现象。

  再谈“绝”。
   “绝”的含义在明代射书里解释繁多,不尽相同。大体来说,主要分为两派


1,以武备要略为代表,“仰掌”+“拖肘”+“臂膊俱合”。请注意下图右手姿势



2,以兵录为代表,“翻掌”+“压肘”+“侧手击物”,请注意下图右手姿势

      相比较而言,武备要略里的“绝”动作更小,从中平架是战场射法来说,武备要略的“绝”也许更符合隐蔽,快速等战场射法要求。





题外话


1,骑射三姿(对蹬,抹鞦,分鬃)

       这三个名词内容非常简单,就是在马上不同的射击方向。以马头前方为前方。对蹬是射击左边,分鬃是射击前方及小范围的右边,抹鞦则是射击正后方。

       三射架和骑射三姿并不是并列的射姿,完全可以自由组合。比如分鬃小架(在冲击敌阵之前,先射击正前方远处的敌人几次),抹鞦中平架(用于射击正后方追击自己的敌人),或者对蹬中平架(用于射击自己左方的敌人)。

       不过骑射三姿与大架组合似乎不妥,毕竟大架的精髓就是求准第一,而骑射因为马匹颠簸的原因,本来就很难射准。


2,如果采用类似韩式射法的站位,是不是可以称为分鬃步射?

    个人觉得不妥,分鬃从名字上来说,就是在马上的动作。如果是类似韩式站位,按“适应战场”这个特点,应该归入中平架射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备案号:黑ICP备15005259号-1|弓友之家  

GMT+8, 2024-5-8 18:37 , Processed in 0.11948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