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4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射箭技艺] 骨骼支撑和直线用力(2)-- 直线用力

[复制链接]

316

主题

82

精华

736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弓友币
3471
威望
0
贡献
0
认可度
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22:05: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弓友之家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弓友之家 于 2015-9-4 21:10 编辑

作者:老周 来源:手战堂射箭录

小架的用力线
      小架的射姿与技术动作与现代竞技反曲射法非常接近。下图展示了现代反曲教材中标准的满弓姿态。从射手的正面观察,“后臂拉力线”“前臂支撑力线”以及“两肩的支撑力线”构成了一个倒斜边梯形



小架直线用力  正面侧视图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弓的效率得到最大发挥,拉弓手的肘尖、腕关节、扣弦点与前手的推弓点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而这条拉力线与箭杆的延长线是不重合的。这是为什么反曲射手的后肘尖高于箭杆延长线的原因。

       在传统弓领域,很长时间里大家都以后手小臂与箭杆齐平来评判动作是否到位,但这样的技术动作会对射姿或弓体的效率产生不良的影响。



拉力线对弓体影响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若射手压低后肘使得小臂与箭杆平,则弓体会向后倾斜,导致箭去偏高。为了补偿,射手或者降低前手高度,但经常会破坏前肩的支撑;或者虎口前压、抬高实际推弓点,但这样会导致上、下弓臂受力不均。采取这两种补偿方式后,射手的精度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长期以往无论是对技术动作还是弓的性能都是有不良影响的

       下图从俯视的角度展示了现代反曲(或传统小架)的满弓姿态。


小架直线用力  俯视图

图1中是大多数的射箭教科书中给出的标准满弓姿态:两肩的支撑力线与拉力线平行;前手支撑力线、两肩的支撑力线以及后手的拉力线构成一个斜角梯形。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直线用力,但从人体生理结构上讲,维持前手支撑力线与躯干(或两肩的支撑力线)之间的角度需要较强的肌肉控制,相对较难稳定

图2中展示了一种生理上合理的直线用力:两肩的支撑力线与前手支撑力线在一条直线上;前手支撑力线、两肩的支撑力线以及后手的拉力线构成一个三角形。尽量利用“骨骼支撑”,减小肩背部肌肉力量的使用,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近年来,以韩国教练李起式为代表的一些欧美教练和射手非常推崇这种方式。

       部分射手由于臂长等个人生理结构的差异,很难做到如图1和图2中那样后手的肘尖、腕部、扣弦点与推弓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3中所示,他们的后肘尖往往在扣弦点与推弓点延长线的后面。这也是一种生理上合理的直线用力。


大架的用力线
       大架射法为了获得较大的拉距,后手必须沉肘、抬小臂、勾腕。下图展示了传统大架的满弓姿态。从射手的正面观察,“后臂拉力线”,“前臂支撑力线”以及“两肩的支撑力线”构成了一个斜边菱形。腕关节和手部肌肉的放松是保持这个斜边菱形稳定的一个关键。



大架直线用力  正面侧视图

       从俯视的角度,理想的大架射姿应该如下图1所示,“后臂拉力线”,“前臂支撑力线”以及“两肩的支撑力线”构成了一个斜边菱形。但同样的问题,这样的菱形结构是不稳定的。



大架直线用力  俯视图

图2中展示了另一种生理上合理的直线用力姿态:两肩连线与前臂支撑力线重合


平架的用力线
       平架的拉距比小架要大。以俯视角度看,拉弓手整体向后方移动后,射手的小臂已经无法保持在扣弦点和推弓点延长线上,只能像小架图3中那样后肘尖在扣弦点与推弓点延长线的后面,只是拉距要比小架图3中更大。下图展示了平架满弓时的直线用力状态。



平架直线用力  俯视图

       从正面看,平架射手的推弓点、扣弦点、腕关节、肘尖在一条直线上,“后臂拉力线”,“前臂支撑力线”以及“两肩的支撑力线”构成了一个倒斜边梯形(如下图1所示)。从生理结构来说,要维持两臂抬高后与两肩连线之间的角度,需要较强的肩背部肌肉控制,不易取得稳定。



平架直线用力  正面侧视图

图2中展示了另一种生理上合理的平架直线用力姿态:略微降低后手位置,减小两臂与拉力线之间的距离。事实上,后手的位置越低,拉力线与支撑力线之间的夹角就越小,控制肩部定位所需的肌肉力量就越小。这是为什么中、外很多射箭古画中都有后手靠位在胸部射箭的原因。

       尽管大多数射手会感觉这样的姿态易发力、更稳定,但后手降低到下颌以下位置后会缺乏清晰的靠位点,从而影响射准。因此很多射手会将靠位定在下颌,然后适当抬高前手位置。这种姿态下,在近距离射击时为了防止箭去偏高,必须要用前文提到的“让胯前倾”方式加以补偿,但这样会增加一个变量胯部的定位,增大了保持动作一致性的难度,对射准不利。这是为什么在以竞技射准为主的当代,很少有人采用这种射姿的原因。


杂谈
       当我们谈论“直线用力”时,必须小心地避免与“直线运动”之间的概念混淆。事实上,由于人体骨骼和关节的限制,撒放后大臂、小臂、手部是不可能沿着拉力线或支撑力线做直线运动的。如果把人体的骨骼和关节想象成一套“连杆运动系统”,保证撒放瞬间“直线用力”的秘密在于“切线运动”

下一期,我们将讨论如何运用肌肉控制实现“直线用力”和“切线运动”。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备案号:黑ICP备15005259号-1|弓友之家  

GMT+8, 2024-5-27 04:08 , Processed in 0.19399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